由Cytiva主办,E药经理人支持的“2025生物药全球创新研发领航者峰会(BioVoyager Summit)”7月18日在上海隆重召开。聚焦“瞭望全球·勇立潮头”主题,围绕“全链条创新”与“聚焦创新趋势”两大方向,汇聚来自跨国药企、本土Biotech、投资人、监管专家、技术平台方,共同探讨中国创新药以及出海过程中的挑战与突破路径。在中国创新药迈入出海新阶段的当下,如何实现从“交易行为”到“能力体系”的跃迁?如何推动从“产品出海”到“产业出海”的协同?本次峰会正在构建一个兼具战略纵深与实践落地的思想平台。
中国创新药出海正进入深水区。差异化技术、底层专利和早期临床数据是打开国际市场的关键,而非盲目追逐终端商业化。美国仍是首选市场,中东、日本提供多样机会。融资难、人才缺口、地缘政治和支付能力构成多重挑战。唯有构建可控、联动的全球生态系统,才能真正实现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原创”的升级。
作为特邀嘉宾的凌泰氪生物 CEO丁利华在圆桌讨论中透露,凌泰氪以lncRNA(长链非编码RNA)功能模块化为核心的差异化核酸药物开发模式,正在推动RNA疗法行业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。其创新平台不仅突破了传统RNA疗法的技术瓶颈,更在靶向范围、研发效率及商业化路径上开辟了新方向。
一、突破递送与稳定性瓶颈,拓展治疗领域
1、肝外靶向递送的系统性突破
传统核酸药物(如siRNA、mRNA)受限于GalNAc等肝靶向技术,90%的疾病靶点因递送难题“不可成药”。凌泰氪的lnc D&T®平台利用lncRNA的天然结构特性,实现穿透肿瘤基质、跨血脑屏障(BBB)的精准递送,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在脑部肿瘤的富集效率超传统载体20倍。
- 意义: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(如阿尔茨海默症、ALS、帕金森病等等)、实体瘤等肝外疾病提供治疗可能,打破RNA疗法适应症局限。
2、稳定性技术的革新
其 UNAST®技术(未修饰核酸稳定化技术)在不依赖化学修饰的前提下,显著提升核酸药物的半衰期和缓释能力,降低给药频率和剂量。
- 案例:在皮肤疾病(如雄激素性脱发)和肿瘤管线中验证了长效疗效,为慢性病重复给药奠定基础。
二、模块化平台驱动研发效率跃升
1、“乐高式”药物设计范式
通过AI解析lncRNA三维结构,将药物拆解为 “稳定核+功能臂+靶向头”模块,实现灵活组合:
- 快速管线衍生:同一平台可同步开发肿瘤、自免、CNS等领域管线,研发周期缩短50%;
- 降低开发风险:模块复用减少重复试错成本,首个肿瘤药物仅用1年完成临床前候选化合物(PCC)阶段。
2、技术延展性赋能多模态疗法
模块化设计兼容化药、核药、蛋白等分子类型,可开发联合疗法(如lncRNA-siRNA偶联物、lncRNA-化药等等),解决复杂疾病的多靶点调控需求。
- 行业影响:为MNC 和中小型Biotech提供平台授权合作模式,推动行业从“单药研发”转向“技术生态输出”。
三、重塑RNA疗法商业逻辑与全球化路径
1、破解支付难题的可及性方案
- 成本控制:模块化生产降低原料与工艺成本,目标将通用型模块疗法价格压缩至传统RNA疗法的1/5-1/10;
- 按疗效付费:借鉴Zolgensma分期支付模式,结合真实世界证据动态调整费用,降低医保压力。
2、中国技术标准的全球化输出
- License-out升级:从单一产品授权转向平台技术授权(如与欧洲药企洽谈),推动中国递送系统成为国际标准;
- 跨境治疗枢纽:参考某注射基因治疗模式,吸引国际患者赴华治疗,提升产能利用率。
四、引领行业趋势:从技术突破到生态重构
凌泰氪生物的lncRNA模块化技术的差异化特性,正在推动行业实现三重跃迁:
-技术层面:从肝靶向到多器官递送,从线性设计到三维智能组装;
-产业层面:从单一产品到平台化生态,从高成本定制到可及性普惠;
-全球化层面:从跟随创新到技术标准输出,重塑国际分工。
正如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会上强调,中国新药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水平,但挑战依然存在,包括研发同质化现象明显,产业发展与市场潜能不匹配等。我们亟需通过完善基础研究生态来打通源头创新路径,加强药品监管能力与国际化水平,以多元支付体系为突破口激发我国医药产业潜能,才能让原创药企真正“走出去”。
凌泰氪以“定义下一代规则”为使命,其具有明显差异化的模块化范式不仅解开了核酸药物的枷锁,更将推动RNA疗法从“治疗工具”进化为“治愈平台”。
备注: 本文根据网络公开信息整理而成,不构成对任何治疗和投资建议。